在走向核心素养的初中教育改革学术论坛的讲话
祝启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同仁: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走向核心素养的初中教育改革学术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建会30周年纪念会”在为明教育集团、北大附中南山分校的精心准备策划下,今天终于拉开了帷幕。在此,我向为这次大会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同仁、各位朋友表达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向各位参会的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走向核心素养的初中教育变革”。核心素养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主题,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主题。中国教育已进入核心素养的时代,进入以核心素养统领的新质量时代即3.0时代。进入核心素养时代的学校必将迎来一场新的变革,并推动学校全面转型。在此,我希望大家通过这次会议能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寻找到核心素养下学校变革和发展的路径。那么,如何准确把握核心素养并在学校落地?在此,我有三点建议。

第一、要深刻认识核心素养的时代价值。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将回答三个问题。一、办什么样的教育;二、培养什么样的人?三、怎样培养人?当前,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我国新一轮课改呈现两大特点:一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引领各项改革措施;二是以中高考改革为发动机推动核心素养落地。这些改革必定引领学校教育以育人模式重构为中心的深刻变革,即学校教育必将转型,要以立德树人、全面育人、把人培养成人为中心实现由分数教育向核心素养教育转变,从塑造教育向自我教育转变,从灌输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通过转型以实现培养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为内涵的全面发展的人,并通过建构从核心素养到学科素养到课程建设、课堂改革、综合评价一系列措施将核心素养落地。
第二、做好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中国学生核心素养需要校本化理解、校本化的转化和校本化的表达。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应体现在三个维度上:一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二是学校培养的个性特色;三是各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希望我们各位同仁共同来研究和制订中国初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

第三、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路径和力量。核心素养敲定之后,我们最关心的是核心素养怎样在自己学校落地生根,并变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在此,我提出核心素养落地的“123”工程。
“1”:夯实一个基础。全面推动教师素质的转型升级,要推动教师从培养工具人走向培养文明人、从教学走向课程、从“教”中心走向“学”中心,要建立教师的核心素养体系及新的培训体系,重构教师培训的课程和模式。
“2”:形成两个共识。一是学校共识,学校全体教师要认识核心素养的价值,认识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认识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系及其育人模式的重构。二是家长与社会共识。引导家长重新定位教育的价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获得三个支撑。一是课程支撑。学校要构建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课程体系并将核心素养变成质量标准和课程标准;二是课堂支撑。课堂是将核心素养变成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核心素养下的课堂必须转型。核心素养下的课堂应该是走向聚焦核心的“以育人为本”的课堂,走向聚焦学生的“以学为本”的课堂,走向聚焦思维的“深度学习”的课堂。三是评价支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真正走向学校,走向课程、走向课堂,评价是关键,其中核心是两大评价:对教师学科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同仁:

我们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已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三十年来,我们和着时代的节拍,紧跟伟大祖国前进的脚步,以深厚的国家情怀履行着教育强国的神圣使命,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实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奋力推动我国初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凝聚了一大批有教育梦想,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优秀校长、教育行政、教育科研部门的领导、专家,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可圈可点的历史性贡献。忆往昔、峥嵘岁月,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我们同舟共济,携手并进,求真务实是我们的本色,改革发展成为我们的品牌,历史将永远记住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历史将镌刻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各位同仁的历史功勋!在此,我提议,向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缔造者李锦韬、李金初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向30年来为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各位初中教育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不仅是为了铭记我们曾经走过的道路,分享奋斗在初中教育战线的职业幸福和荣耀,更是为了以面向未来的视角和胸怀书写第二个三十年的辉煌。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一代又一代的怀揣教育梦想的初中教育人的加入,我们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一定能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更加辉煌的未来!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同仁:
这次会议能成功举办,我们要衷心感谢为建会30周年庆祝活动和学术论坛付出辛勤劳动的李锦韬、李金初、赵炳鉴等各位老领导,要感谢刘炳炤、雷丽霞等各位副理事长,要感谢张锡华、郝明达、伊文领、冯蔚星、黄俭、张飞燕等各位秘书长,要感谢赵国忠、赵桂霞、胡立松等学术委员会的同志的倾力付出,更要感谢为明教育集团领导、各位朋友及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范刚校长及各位同仁为大家做出的卓越努力,还要感谢协办会议的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北京学信速达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图瑞交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的鼎力支持。谢谢你们!
最后,让我们共同期待本次会议的圆满成功。
谢谢!
|